×
资源与产业

挖掘整理上海乡土资源,超千万字《王圻全集》

以一己之力写就《续文献通考》、与儿子一起编成名满天下的《三才图会》、个人著述超千万字……他就是明代出生于上海诸翟的“松江府四大藏书家”之一王圻。在他的家乡,闵行区华漕镇与上海书店出版社携手启动《王圻全集》出版项目。

记者获悉,《王圻全集》包括《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等10种著作,要从各类论著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始,到审核、考订、校勘,再至排版印刷出版,预计花5年完成该项目。全集将由以顾宏义为首的团队整理点校,在充分吸收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求真求全的原则,尽可能地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王圻论著,经甄别后,用规范的古籍整理方法,予以校勘、标点,计划出版规模最大、收录最齐、超千万字的《王圻全集》。

业内期待,此举将以深入挖掘整理乡土历史中文化名人资源为契机,为进一步推进上海文化建设提供空间和土壤。“王圻的学风在明代比较特殊,世人一般认为明代学风朴素,但王圻注重文献,编纂大量著作,史料价值非常高。因各种原因,至今对其著作尚未进行全面整理和出版,实属学术界憾事。”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顾宏义教授谈到,《王圻全集》的编纂整理,为王圻的生平、著述,包括学术思想研究将带来很大便利,有利于明代学术、社会制度、职官制度等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王圻(1530年-1615年),明文献学家、藏书家,学问渊博,传世的有《洪洲类稿》4卷、《三才图会》105卷、《两浙盐志》《续文献通考》《谥法通考》《稗史类编》《云间海防志》等,在学林中俱享盛誉。《明史》卷二百六《陆深传》下附有传。他一生仕途坎坷,但著述宏富,于经、史、子、集诸部俱有发明,尤其是所著的254卷《续文献通考》,是继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后至近代以前唯一一部私人撰述的典制通史,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尤具价值。

王圻56岁致仕后归于上海,在吴淞之滨,种梅万树,在“梅花源”以读书著述为娱。家富藏书,万历间与宋懋澄、施大经、俞汝楫称“松江府四大藏书家”。王圻是与徐光启、陆深、陈继儒等具有重要影响的上海文化先贤,尤其与闵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被列入“闵行区十大名人”。

挖掘整理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有一根火柴把它点亮,关键是不仅要多,而且要有足够的影响力。保护、利用好前贤留下的古籍图书文献,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善举。”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谈到,《王圻全集》传承弘扬的不仅是王圻的学问,更是他的品德。上海书店出版社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为王圻著作进行整理、点校,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通过这项整理工作,发掘王圻著述中积极的文化内涵,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王圻高洁的生活品位,以此为动力把王圻的家乡建设成为美丽的家园。”《王圻全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纯艳表示,王圻是中国文化和传统士大夫的优秀代表,是其家乡的灵魂。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谈到,王圻的人生履历完全而饱满,研究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融到本地风土、地理、风俗中,与乡村建设挂钩,能产生更加长远的效应。“挖掘乡贤,可以真正增加地方本土的自信心,是惠及后世的长远工作。”

在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看来,王圻是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是古代上海文化的代表乃至江南文化的代表。“他追求实用,破除传统,与时俱进,与徐光启一起代表了海派文化,有功于后人。学界应当重视王圻的学术地位和文化输出,发扬他在社会上的正能量。”据悉,华漕镇党委与上海书店出版社党支部将开展党建合作共建,互搭平台、共享资源,为虹桥城市副中心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作者:许旸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王子文新剧开机,与金瀚搭档,被嘲“资源下滑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