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与产业

唤醒沉睡的沙漠资源 新疆“沙漠经济”发展情况

  唤醒沉睡的沙漠资源

  —新疆“沙漠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耿丹丹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份,沙漠占自身面积四分之一以上。该怎样唤醒沉睡的沙漠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驾齐驱”?经济日报记者调研发现,新疆将发展沙漠经济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沙海播绿步伐持续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有了新看点。

  浩瀚沙漠,苍茫戈壁。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份,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面积就超过了四分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及一些面积较小的沙漠分布在天山南北。

  面对沉睡于此的丰富沙漠资源,该怎样将其唤醒?如何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增加?沙漠经济能否因地施策?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权衡好生态环境保护?记者深入当地调研发现,近年来,新疆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海播绿步伐不断加快,沙生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沙漠经济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沙里“生”金

  在天山南北,种植沙生植物正在成为当地群众新选择。

  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旁的沙漠里,种植着8000亩红柳和梭梭树,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植物根部都套种了大芸,依靠大芸产业,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去年我们家仅种植大芸就收入20万元,不但装修了房子,还买了新车,家里变了样。”村民努日买买提·色地克告诉记者。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炎热干旱,常年风沙肆虐。在与自然环境的不断适应中,和田地区逐步把防沙治沙主动权握在手中,运用生于沙漠的梭梭、红柳等植物根部套种大芸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防沙治沙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当地群众也因此走出了一条增收渠道。

  同样在防沙治沙的工作实践中,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也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在梭梭树林下接种大芸,人工接种的大芸面积达6.5万亩,形成了“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如今,新疆南部大部分沙漠边缘地区都采取了红柳、梭梭等传统防风固沙植物套种大芸的产业发展模式,农牧民依靠大芸种植实现稳定增收。然而,产量高、销路少、产业链延伸程度低的问题也困扰着当地产业发展。如何让沙漠种植更丰富,产品更精细化?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选择种植经济林——核桃林来破解这一发展难题。作为新疆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三团毗邻沙漠边缘,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植树造林,其中,经济林种植面积超9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超7万亩。

  凭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天然优势,三团生产的薄皮核桃产量高、品质好、绿色有机。“核桃目前亩均收入5200多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郭龙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加大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南疆沙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南疆师团新增以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济林逾34万亩,累计带动上万人就业。

  自南向北,地处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荒漠边缘的青河县则依靠沙棘种植一举完成了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为农牧民带来稳定收入。目前,青河县的沙棘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

  记者同时了解到,近年来,新疆沙生作物加工业发展领域也不断扩展,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相继面世;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等沙区特色经济植物深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带动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沙生特色经济已成为新疆沙漠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丝路瑰宝”的于田沙漠玫瑰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和田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创造了绝佳生长环境。记者了解到,当地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发展沙漠玫瑰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统筹种植基地与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环节,形成了玫瑰花香料、食品、日化品、医药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上一篇:赵丽颖首登费加罗一次三封,身穿五套高定,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