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本形成“南箭北星”产业布局,航天新势
(图为中国民营航天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该火箭在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七日成功发射,这也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五百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北京几家成立只有三五年的企业,陆续将中国第一枚民营商业火箭、中国第一枚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商业火箭送上太空;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则相继诞生中国首颗走通研制、发射、测控和应用全流程的民营卫星和首颗通信总容量达到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北京已基本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卫星网络产业布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推进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商业火箭、卫星、地面终端、网络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为将来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打基础。
产业基础:
孕育民营航天新势力
五六百米长的火箭专用电缆被绿布包裹,连接着大大小小一百多种零部件,最终都通往核心单机。这台不起眼的设备是箭上电气系统的“大脑”,火箭的每一个动作指令,都由其发出。
“一枚火箭发射前,就需要对它的‘大脑'进行无数次测试。”星河动力电气技术部副部长程越巍掌管这套乱如麻、多如星的控制系统。他身后的墙上,“大干一百天”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标语是在半年前挂上墙的。去年11月7日,成立不到三年的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中国第二枚民营火箭“谷神星一号”,这也是中国第一枚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商业火箭。发射成功后,这个标语一直没被摘下,程越巍想用它继续激励自己。如今,公司研制的第二枚火箭发射已提上日程。
中国民营火箭纪录近两年频频被打破,但纪录创造者几乎都是近邻:星河动力隔壁,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20秒试车成功;两公里外,星际荣耀更是创造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并高精度入轨、首次一箭多星发射入轨、首次实现太空广告并视频回传。
巧合的是,京城北部的企业,近几年也成功发射中国首颗民营卫星、首颗通信总容量达到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这不是偶然。造箭企业主要依托南边的航天科技一院,是中国历史久、规模大的运载火箭研究基地;造星企业主要依托北边的航天科技五院,曾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北各聚集着大量人才和研发资源,自然会加速产业聚集。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卫星网络企业涉及火箭、卫星、测控、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各产业环节,“南箭北星”的格局基本形成。
技术突破:
像造车一样造卫星
北京民营航天面临的下一个关键任务便是产业化落地。
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四季科创中心,3年前就成功发射中国首颗走通研制、发射、测控和应用全流程的民营卫星的九天微星公司正攻克新课题——要像生产汽车一样,在标准流水线上生产卫星。
“卫星互联网产业已纳入‘新基建'。实现短周期、低成本互联网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成为全产业链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说。
如何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难就难在这改变了卫星生产的流程。”谢涛解释,以往是工程师围绕着卫星,按照线性步骤装配;新的生产方式,将卫星分成6个相对固定站位,同时进行装配作业,完成之后由机器人将6个部分向前移动,进行合装,从而实现多颗卫星并行装配,这种移动装配方式称为脉动式。
去年九天微星率先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建我国第一座脉动式智能化卫星工厂,实时调整产量和工艺,确保在短周期、低成本的情况下,灵活批量化生产50至700公斤级卫星,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00颗卫星的产能。
目光回到“南箭”——火箭企业也正在积极研发低成本、可回收火箭:星河动力已启动研发了“智神星”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蓝箭航天去年也成功完成了液氧甲烷针式喷注器试车,为朱雀二号火箭可回收提供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政策落地:
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据统计,国内从事卫星网络产业的单位约200家,北京市约有90家。“在取得一些科研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差距。”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民营企业从事火箭、卫星研制,大都处于创新发展的初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民盟中央提案:建议推动《电影产业促进法》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