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关键词透视北京老龄产业“成绩单”
北京市卫健委晒出备受业界期待的北京老龄产业发展最新“成绩单”。10月23日晚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全文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去年北京市重点在满足老年人需求上下了足功夫,为落实“七有”中的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医保覆盖范围,并通过差异化补贴,逐步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养老产业。此外,《报告》统计数据还显示,随着老年旅游、辅具定制等新型消费模式的不断发展,老年市场潜力快速扩容。就此,北京商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多位业界权威专家,从老年人和服务供应商们关注度最高的三个领域,详解这份成色十足的“成绩单”。
医养结合:养老行业医保覆盖提速扩围
近年来,老年人对于健康的重视让医养结合成为了整个养老行业的热词之一。“医保对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已成为整个老龄健康产业的一项关键课题。”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而攻克这项难题的重点就在于医保制度如何加速覆盖至更多养老行业之上。
根据《报告》,为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去年北京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分支医疗机构申请进入医保定点开辟了“绿色通道”。据统计,当年有171家养老机构与1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1家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联合体内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均可纳入医保定点,支持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等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运营养老机构536家,其中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机构数量149家,开展养老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 9 家,与医疗机构签约的养老机构402家(部分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同时也与医疗机构签约,其中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 352 家),养老机构医疗覆盖率 95%。
同时,为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北京市还加大力度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毗邻设置或同步设置。另外,考虑到居家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还鼓励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家庭病床,在医保政策方面,将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起付线降低50%。
“今后医养结合势必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重点,而解决了医保报销问题只是第一步,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后,对于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将愈发多元化,而这也要求养老机构要强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联系,如定点建立就医绿色通道等,内设护理医院的养老机构则需不断提高长期照护、看护等医疗相关服务的专业度。”党俊武表示。
养老机构:差异化补贴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
作为养老市场上最主要的业态之一,养老机构的经营正在市场化的快车道上一路狂奔。为进一步划清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边界,强化后者的“主角”地位,《报告》指出,去年北京进一步优化了养老产业营商环境,简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立项前置手续,多个社会投资养老项目获得审批通过。同时,相关部门还进行了养老服务业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养老企业注册环节,对于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用于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设施的,采取低价或限价方式供应,让各类投资主体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养老企业注册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新注册养老企业 301 户,全市累计注册养老企业 1558 户。
值得注意的是,为鼓励社会资本入局,去年北京还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并实施差异化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政策。《报告》披露数据显示,去年全市一年新增评定星级养老机构 153 家,累计完成评定星级养老机构353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250家、一星级66家。
除了养老机构外,作为北京近年来主要的养老服务提供商类型,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驿站,也大跨步地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行。《报告》指出,去年北京在街乡层面,着重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使其成为就近养老的集中养老专业服务平台。据统计,去年北京新建成运营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5家,截至去年底,累计建设养老照料中心 297 个,其中已运营 214 个,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以上街乡镇。同年,新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160家,超额完成市政府为民办实事 150 家驿站建设任务;截至 2019 年底,北京累计建成运营驿站1003家,已完成全市驿站建设规划任务。
上一篇:青岛第一粮库变身新金融产业园 已签约企业14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