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育电类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此,常州工学院坚持“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办学理念,形成“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与常州地方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提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通过校企合作,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紧密结合学校的目标定位,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企业中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专业不仅为企业培养电类人才,专业教师还为企业开发了新产品等,达到了校企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背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微特电机为特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类人才,通过对微电机行业的调研,微电机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微电机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而且具有出口的地域优势,在这些区域的微电机相关企业发展比较快。在以上微电机分布的主要区域中,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主要生产微电机、电机用的永磁材料及电机配套的零部件,逐渐具有以微电机为产业的配套生产能力。但从宏观上看,常州地区的微电机产业还处于世界电机制造业的产业链低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占比较大,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占比较小,从而难以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改造;企业研发产品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较少,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不足,引入的先进技术占比不多,特别是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研发项目。常州微电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未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企业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劳动力与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常州微电机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常州市微电机产业虽然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但是其产品开发的能力与技术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根据对常州市微电机企业的调研,大多数的中小型微电机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中心,还是以加工生产为主,还未形成以产品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模式。为此,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微电机产业结合起来,立足电机产业,通过产教融合,积极与政府、企业有效联动,服务常州地方企业,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注入创新活力,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二、具体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主要方法如下:
(一)实施“校代表+企航师”制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合作企业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校代表+企航师”人才培养新模式,选拔骨干教师为“校代表”进驻企业,聘请企业技术精英担任“企航师”开展实践教学。共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设立企业冠名班和奖学金制度,并契合常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共建常州市分马力电机工程中心、常州市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针对微电机的相关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相关的技术难题,开展了技术创新性的研究,获取了原始创新成果与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产业产品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高新技术灌输至企业、企业反哺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以电机联盟为平台,服务企业
2019年,常州工学院被推选为江苏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秘书长单位,学校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将微电机联盟建成一个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储备,为常州地区的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同时,联盟利用大企业在微电机本体制造技术、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微电机应用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设备、经验优势,为江苏省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建立其高端产品的研发联盟,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为它们提供微电机本体制造技术、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微电机应用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撑,设计、制造高端微电机,集中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为企业服务。同时,通过联盟作为纽带,为企业培训机械、控制、电子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人才,提升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进行转变,从而提升微电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
上一篇:浅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